中心簡介
項目介紹
核心支撐單位
戰略共建單位
核心研發團隊
西安交通大學物聯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是以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為發起和核心依托單位,聯合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定華電子(集團)公司、AMT集團等我國物聯網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領域深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多家企業與研究機構,共同創建的具有公信力的物聯網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和物聯網應用項目推廣孵化基地。
研究中心以國家產業規劃與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及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際需要,以各支撐、共建單位核心技術和優勢產品為依托,致力于物聯網相關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研發及產業化推廣。研究中心以外測液位傳感器技術、無線傳感網通信技術、災害應急組網通信技術、工業安全遠程監控技術、工業設備運行遠程優化技術、云計算及數據挖掘技術作為主攻研究方向,其所形成的“產學研用”一體的產業鏈合作創新機制,為其在物聯網關鍵應用領域實現重大技術創新與突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優越的保障——中心成立伊始,即已取得以“危險化學液體運輸安全物聯網系統”為代表的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廣泛產業影響力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
研究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管曉宏教授的帶領下,已建立起一支在物聯網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研發團隊。目前正同步開展“危險化學液體運輸安全物聯網系統”、“基于無線移動自組織(Ad Hoc)網絡的災后救援系統”、“重型汽車物聯網系統”、“壓縮機優化節能物聯網系統”、“GPRS遠程信號傳輸心電監護系統”等多個項目的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推廣工作。中心籌備期間,“基于無線移動自組織(Ad Hoc)網絡的災后救援系統”、“危險化學液體運輸安全物聯網系統”等項目先后獲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計劃)、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發展項目的重點支持。目前,“危險化學液體運輸安全物聯網系統” 首批產品已獲得中國衛星發射中心、江蘇夠快物流等用戶試用和高度好評,為其產業化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研究中心將始終專注和聚焦于物聯網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的深入研發及產業化推廣,創新技術,開拓應用,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 危險化學液體運輸安全物聯網系統
近年來,隨著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愤\輸業也進入膨脹式發展階段。由于危險化學液體具有易燃易爆、劇毒、強腐蝕、高壓力等特點,同時國內尚沒有有效的預警監控體系,因此危險化學液體運輸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且呈逐年上升趨勢,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極大損失。由于其事故危害性強,社會影響大,近年來已引起國務院,國家安監總局,交通部,國家環??偩?,公安部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各部門都在不斷深化研究,多管齊下,努力尋求摸索新技術和規范管理模式,并將此納入“十二五”規劃綱要?!拔kU化學液體運輸安全物聯網系統”是專為危險化學液體裝卸及運輸安全統一監控而研制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綜合監控管理系統,適用于石油、石化、化工、電力、冶金、醫藥等各行業各類易燃、易爆、劇毒、強腐蝕、高壓力危險化學液體(如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氣、硫化氫、鹽酸、硝酸、乙烯、乙醇、甲醇等)運輸,具備液位、泄漏、壓力、溫度、車輛狀態等全方位監測、安全事故預警及緊急處理信息與技術支持等多種當前市場同類產品沒有的功能。
該系統立足物聯網工業應用技術、國家城市智能監控技術、國家環境安全監測與應急預警體系建設等領域發展前沿,綜合運用外測液位傳感器技術,Zigbee傳感器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云存儲、云計算技術,在國內首次實現對運輸介質(危險化學液體)的液位、泄漏、壓力、溫度及車輛狀態、運輸線路的全方位實時傳感監測,特別是其特有的車載終端傳感技術能創造性地實現在裝卸及運輸全過程中對危險源——危險化學液體液位狀態、泄露及壓力、溫度變化等信息的實時監測;同時具有事故提前預警并報警、遠程控制、現場應急處理等功能,并可與國家緊急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配套,無縫接入全國范圍內統一的云計算平臺。系統能夠在統一物聯網信息平臺下讓國家、各省市相關部門和企業遠程監控管轄范圍內危險化學液體運輸各類綜合信息和全過程,確保危險化學液體裝卸和道路運輸的安全,通過全程監測、跟蹤與報警,減少和避免事故的發生,避免和控制事故危害,有效提高政府部門對危險化學品運輸的安全監管效能和運輸安全等級,規范和促進?;愤\輸市場發展,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提高?;愤\輸企業經濟效益。
項目技術為國內首創,國際領先,滿足了國家運輸安全監控、環境監測與預警、物流企業運輸管理等方面的迫切實際需求,具有顯著的技術和市場優勢。相關技術已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多項專利(如一種容器內液位測量系統及其測量方法,專利號:ZL200910219477.8;一種容器內液位測量校準裝置,專利號:ZL200920245762.2等),初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簇群,相關技術亦已進入國家行業標準—中國化工行業標準——自控安裝圖冊(標準號:HG/T21581-2010)。
目前,項目首批產品已獲得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63605部隊)、江蘇夠快物流等用戶的試用和高度好評。
? “基于無線移動自組織(Ad Hoc)網絡的災后救援系統”
旨在開發一套不依賴基礎設施、不依賴傳統通信網絡的方便快捷的災后應急救援網絡系統,能夠在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在災區形成生命救援網絡,幫助救援人員抓住黃金救援時間展開救援。救援系統的研究將對今后的災后救援工作帶來巨大的變化,能夠全面提升救援效率,不僅能幫助外界及時了解災區情況,維護社會穩定,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多更及時地搶救受災受困人員的生命,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該系統首先基于自組網技術,不受傳統網絡失效的影響,不需要基礎設施支持,組網快捷方便;其次,網絡帶寬較大,可以滿足各種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傳輸;第三,組網設備靈活便攜,系統幾乎不受氣候和環境影響,具有成本低、易擴展、部署快速方便的特點,非常適合災后迅速建立應急通信網絡,開展救援工作。該系統可以很好地克服了無限對講范圍有限、衛星通信帶寬受限,受氣候影響顯著,普及面不廣,應用成本高及使用不方便、移動蜂窩系統臨時網絡設備體積龐大等不足,為災后救援提供良好支持。
本項目在無線異構Ad Hoc 網絡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大規模異構 Ad Hoc 網絡路由協議及用于災后緊急救援通信網絡的多類點路由協議的設計方面已取得系列成果,并先后獲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計劃)“多類點 Ad Hoc 網絡路由協議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實現”和 2009 年度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 “用于災后救援的異類點 Ad Hoc 網絡可擴展性路由及關鍵技術研究”的支持。
USGS 統計數據表明每年全世界發生的地震數以萬計, 其中 6 級以上地震也超過百起。我國每年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逾百萬,綜合經濟損失高達6500 億元人民幣,約占國內GDP 的6%。災害和突發事件如果處理得當,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都將大大下降,本項目也同時適用于大型集會、群體性事件的安保監控、火災救援、戰地通信等環境,因此擁有廣闊的產業化應用前景,市場潛力巨大。
? “重型汽車物聯網系統”
是針對我國當前重型汽車管理現狀,專為重型汽車運輸過程監控而研制開發的綜合監控管理系統。其立足物聯網工業應用、國家城市智能監控、國家環境安全監測與應急預警體系建設等領域技術發展前沿,綜合運用了CAN BUS總線技術,移動通信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云存儲、云計算技術,實現對重型汽車運輸全過程的實時監測、預警,遠程與本地報警,并可以與緊急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配套,無縫接入全國范圍內統一的云計算平臺,實現車主、運輸企業、貨主、4S店、車輛生產廠、零配件供應廠行駛車輛及貨物相關信息共享、交換和互聯。通過本系統,使用者可以實時了解車輛行駛位置、路線、油耗、車況、載貨情況,有效調度管理運輸過程。車輛生產單位可以匯總統計車輛運行故障情況,為有效改進車輛質量、零配件質量提供數據基礎。同時在出現車況異常及交通事故時相關人員能立刻得到本地和遠程報警,節約關鍵時間。
該系統主要由車載無線傳感終端、重型汽車物聯網云計算中心、用戶系統等幾部分組成。系統主要功能包括:車輛車速、加速度、油箱油位、水箱水溫、發動機轉速等車輛運行信息的監控、記錄及遠程報警,車輛位置、行駛路線、行駛區域的實時監控遠程報警,車輛運輸物品種類、數量數據監測,車輛被盜、貨物被盜監控報警,車輛運輸出發單位信息、接收單位信息、承運人信息、出發時間、到達時間等運輸信息管理,車輛運輸緊急事故報警、黑匣子數據記錄管理。
? “重型汽車物聯網系統”創新與優勢點概要如下:
(1)技術領先、安全可靠、成熟穩定。系統采用國內領先的通信接入技術和加密技術,保證數據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先進的云存儲、云計算技術和電信級的數據平臺保證數據存儲安全。
(2)功能豐富,使用方便.① 系統具有八大功能,有效針對重型汽車的車主、貨主、物流公司、4S店、車輛生產廠、零配件生產廠的需求,提供豐富的功能。② 用戶可以方便的使用電腦、手機等終端通過網絡訪問“重型汽車物聯網系統”網站,完成各種操作。用戶可自定義信息報服務,通過手機短信等功能將各種統計信息,報警信息及時發送到用戶手機上。不必在用戶電腦上安裝軟件,使用非常方便。
(3)低成本、高效能。系統采用“SaaS”模式,用戶無需投資購買服務器,租用網絡專線,建設監控機房,也不用設立相關IT服務人員維護系統,大幅降低系統投資。通過本系統的監控報警服務,提高用戶運輸過程的規范化,降低或避免運輸安全事故的發生,為用戶和降低經濟損失和社會損失。通過本系統用戶能及時獲取豐富的信息,從而有效調度安排運輸業務、運輸路線,規范化運輸過程,降低油耗,避免貨物損失,提高運載效率,為其客戶提供更好的運輸服務。
(4)開放平臺,擴展性好。系統采用云計算技術,分布式部署,可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跨省跨地監控。預留豐富的API接口,可方便不同廠家的各種產品接入本系統,用戶也可以基于系統內的數據和基礎功能自行開發各種應用。
本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推廣,得到了包括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有力支持。數據顯示,2007年以后全球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每年的增長率均超過30%,2011年,全球車載信息服務市場總值預計將增長至627億美元。本系統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堅實的大規模產業化基礎。
? 壓縮機優化節能物聯網系統
本系統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壓縮機運行優化、節能系統。在工業上由于運行工況的差異性及時變性,總是不同程度的存在高效壓縮機低效運行的情況。用戶不會優化,生產廠無法統一優化。本系統的基本路徑是用傳感器采集得到壓縮機實時運行數據,通過物聯網將數據集中至服務器,由后臺分析得到最佳優化方案,最終發送給現場控制器執行。該系統以數據挖掘技術、專家系統技術、現代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為基礎,以優化設備運行工況為基本方法,以節能增效為最終目標,是物聯網為傳統產業升級的典型方式。
IDC統計顯示,約有70%的工業企業在現場生產的某些方面使用了壓縮機,在我國,10%的工業用電被壓縮機消耗掉了。10年期的統計分析表明,以壓縮機為核心設備的壓縮空氣系統總成本為:75%的能源(電能),15%的資本和10%維修費用。本系統通過基于海量樣本數據統計得到的經驗與智能專家系統相結合,可顯著優化提高壓縮機在系統中的運行效率,根據測算,每年可為國家節省上千億度用電,經濟和社會效益巨大。
注:本章節僅對中心部分項目作出概要介紹。
1. 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歷經一百多年不斷發展,現有學科幾乎涵蓋整個電子信息領域所有新興學科。學院現設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自動化科學與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五個系以及一個面向全校教學服務的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作為系的下屬單位,學院還擁有二十多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學院現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個國家一級學科,均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且均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科研教學基地方面,學院現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即: 電子物理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網絡與網絡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即:陜西省計算機網絡重點實驗室、陜西省數字技術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陜西省信息光子技術重點實驗室、陜西省天地網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1個國家級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設備、資料和網絡等教學、科研條件均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近五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500 余項,其中,973計劃、863計劃、國家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軍工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共200 余項,發表SCI學術論文 750余篇、EI學術論文 1300余篇、出版專著和專業教材67部,國家級科技獎 3 項,獲省部級科技獎38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37 項。
2. 定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
一九九二年成立于西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9年即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是一家集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股份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自成立以來,潛心于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致力于產品的開發和創新,產品技術始終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公司先后榮獲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技術應用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十余項榮譽,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2008年通過著名的AFAQ-ASCERT INTERNATIONAL國際組織對公司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2009年其外測液位傳感技術進入國家行業標準中國化工行業標準—自控安裝圖冊,該公司亦是唯一一家參加相關標準修訂的中國儀表廠家,打破了西方跨國公司在該技術領域內的長期絕對壟斷。該公司產品已出口至獨聯體、中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并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石油、化工、石化等行業的國內外近千家企業。其在儀表總線技術上領跑國內儀表制造企業,是國內首家推出支持無線傳感網儀表產品的企業。
? 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
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是一家以國家“863”計劃重大科研成果為基礎組建的高新技術企業。它以中科院計算所、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和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中心為技術依托,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曙光系列產品的問世,為推動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4年6月,每秒運算 11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曙光4000A研制成功,落戶上海超算中心,進入全球超級計算機前十名,從而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第三個能研制10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2006年7月,占地面積60余畝的曙光天津產業基地落成投產,實現民族高性能計算機產業的歷史跨越。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上,“點”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科技人員所取得的7大“標志”性重大科技成就,在7大標志性科技成就中,高性能計算機位列第五。
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不僅代表著中國計算機最高水平,也為“‘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基因組研究”等其他標志性科技成就做出了重要貢獻。 曙光高性能計算機連續11年穩居國產高性能計算機市場第一,擁有國產高性能70%以上的份額,并在高性能集群領域實現了國產機對進口產品的超越。曙光服務器以技術先進、性能卓越、服務優良見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中科院科技創新特等獎”、“2001、2003、2004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等多項國家級殊榮。 長期以來,曙光始終專注于服務器領域的研發、生產與應用,依托超級計算機的扎實功底,立足自主研發,通過不斷技術創新,構建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系列精品服務器,能全面滿足用戶從超級計算機到普通PC服務器的各項應用需求,在政府、教育、金融、電信、生物、氣象、石油、科研等多個行業有著大量成功應用。
? 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
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由陜西省政府主要領導倡導,是由西安交通大學、陜西省科學技術廳及西安、咸陽、寶雞、延安、榆林五個市政府和西電集團公司、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五個大型國有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的具有獨立事業法人資格的研究開發機構,是大學、企業、科研院所共同參與,政府推動、市場引導,集成有效資源,面向陜西區域經濟,從事產業技術開發和轉移。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的主要任務為:根據陜西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以提升產業技術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關鍵性、創新性以及前瞻性技術的開發與推廣,向企業轉移技術成果,培養、輸送人才;協調、組織對企業發展中重大項目的科研攻關,促進產品更新、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轉型;成為能持續產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創新平臺和基地。
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成立旨在通過整合在陜高校、科研院所和優勢企業的技術資源,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為目標,加快陜西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進一步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為陜西區域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服務。陜西工研院的組建借鑒了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側重于對工業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和把握,側重于對工業技術前沿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側重于對現有各類技術成果的集成創新,側重于集諸家之長組織對重大關鍵技術的攻堅克難,側重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是一個集產、學、研為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
物聯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與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在工業安全遠程監控技術、工業設備運行遠程優化技術等領域進行深入密切合作。
? 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于1995年建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F任實驗室主任為西安交通大學長江特聘教授李滌塵,趙玉龍、高峰教授任實驗室副主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13名國內著名專家組成,主任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教授,副主任為高金吉、管曉宏教授。實驗室定位是將現代信息技術、管理工程與制造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計算機、通信、自動化和管理工程等領域的新成果,發展制造業的新工藝和新技術。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研究開發適合國情的先進制造理論和技術,形成一個制造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基地。近年來,實驗室根據國民經濟和制造業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寬和調整研究領域,在先進制造及相關的多個領域開展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近五年來,實驗室共承擔研究課題231項,累計科研經費(到款)11091萬元;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和發明獎20項,其中一等獎14項、二等獎6項;授權發明專利72項;出版專著16本,發表國際期刊論文235篇,國內核心學術期刊論文958篇。
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跨學科的實驗室,主要支撐學科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系統工程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這三個學科均是國家重點學科。在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估中,系統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學科排名全國第四。實驗室現有專職研究人員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IEEE Fellow1人,長江特聘教授3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獲得者4人(B類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4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4人。正教授2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1人), 副教授8人。同時,有2個研究團隊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
實驗室主要從事: 先進制造理論及技術 (敏捷制造、虛擬制造、并行工程、快速工程、反求工程、質量工程等); 制造信息化與制造系統工程 (現代集成制造技術、制造系統建模、仿真和優化調度、網絡信息系統、數據庫、計算機協同工作系統、網絡信息安全等); 制造系統與設備的控制與集成 (工業系統與設備的動態分析及故障診斷、先進機械控制技術、機器人、微型機械電子系統與光、機、電一體化等); 先進制造系統的管理與決策 (發展戰略、虛擬企業、供應鏈等) 。這些研究方向是國際同類研究的前沿,有多學科交叉、技術綜合等特色,對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驗室十分重視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同許多著名研究機構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相應實驗室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和交流關系。2003-2007年間,實驗室邀請了包括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慶應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大學、意大利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等國(境)外研究機構的近百位國際著名學者到實驗室講學、交流,其中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何毓琦教授(本實驗室榮譽教授)、Petar V.Kokotovic 教授、Sanjoy K.Mitter 教授、Stephen Morse 教授、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Karl J.Astrom 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 Pravin Varaiya 教授、國際信息科學院院士V.V.Pavlov 教授等。 同時實驗室也有多位研究人員到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亞琛工業大學、加州戴維斯大學等相關實驗室講學。在此期間實驗室共主辦了7次國際學術會議,實驗室研究人員擔任大會主席、程序委員會主席或組委會主席。
? AMT集團
AMT集團即上海企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于1998年,正式商業運作始于2002年。AMT集團是中國本土領先的“管理+IT”綜合服務機構,業務領域涉及管理咨詢、信息化咨詢、服務外包。AMT將自身定位于“企業變革推進者的伙伴”,專精于“企業戰略執行保障SISS體系”的構建,從戰略控制系統、業務運營系統、技術支撐系統三大領域的管理咨詢到IT落地到服務外包的綜合解決方案,向客戶提供專業實用的服務,為客戶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目前已為進入世界500強80%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百強中60%以上的企業提供過管理咨詢服務??蛻艨偭?萬余家,70%的客戶認同AMT服務所帶來的價值,愿意與AMT多次簽約。
AMT推出超過50輯信息動力叢書,傳遞咨詢成果與經驗,每月出版三萬冊AMT《前沿論叢》,為中國企業管理者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AMT集團總部在上海,在北京、廣州、鄭州、重慶、無錫建有分公司或辦事處,全職員工1000余人。
中心籌建期間,已先后與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上海有限公司、日立公司著手開展相關項目的研發與產業化推廣合作。
研究中心主任管曉宏教授(博士生導師)
1、研究領域或方向
傳感器網絡、計算機網絡安全
電力與制造系統的優化調度
資源競標和博弈分析等
2、教育背景
分別于1982、1985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學位
1993年獲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博士學位
1999-2000年訪問哈佛大學
3、主要工作經歷
1993-1995年任美國PG&E公司高級顧問工程師
1995年起先后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1999-2009年任制造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7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0年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1年起先后任清華大學講席教授組成員、雙聘教授、自動化系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主任,2003-2008年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
任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編輯,Automatica編委,《控制理論與應用》、《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等國內期刊編委。
任國務院學位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科技委委員,應邀做國際會議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并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EPRI(美國電力科學院)等學術機構做學術報告。
4、科研項目
作為主持人或主要研究者先后承擔了以下課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重點科研項目、“985計劃”、“211計劃”,寶鋼集團公司,山東魯能集團公司,美國聯合技術公司研究院(UTRC)。
5、主要科研成果
發展了離散與混合生產制造系統優化理論;
提出了供電資源優化競標策略和購電優化分配的新方法和多Nash平衡點的“機會性共謀”競標博弈說;
領導多學科研究梯隊,將系統科學方法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研究開發集成化網絡安全防衛系統。
6、主要學術成果
獲1996年美國李氏基金杰出成就獎
2008年IEEE通信學會系統集成與建模最佳論文獎
2004年何潘清漪離散事件動態系統最佳論文獎
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2006年當選IEEE Fellow,2008年當選IEEE 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杰出講座人(Distinguished Lecturer)。
研究中心副主任鄒建華教授(博士生導師)
1、研究領域或方向
高電壓絕緣監測
復雜系統分析
控制系統與計算機網絡
多媒體認知與知識發現等
2、教育背景
1980~1984華中理工大學(本科,電力工程系)
1984~1987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碩士)
1987~1991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博士)
1991~1993華中理工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1993~1995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1995~2004系統工程研究所(系統工程重點學科)
3、主要工作經歷
1991年以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共完成科研項目近20項,主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電機絕緣局部過熱在線監測裝置的研制、樓宇視頻監控與身份識別、多媒體家庭網絡系統、個性化多媒體英語學習系統等橫向課題10余項;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發表論文50余篇。
4、科研項目
家庭網絡數據傳輸機制與自組織方法的研究
多媒體個性化第二語言學習系統的研究
三相同殼結構GIS中快速瞬態過程的研究
5、學術成果和主要科研成果
大功率脈沖電源和托卡馬克等離子體平衡控制系統
用于托卡馬克裝置的高頻大功率積木式斬波器
用于托卡馬克裝置的大電流任意波形發生器
GIS三相同殼母線VFT相電壓測量系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
300MW發電機絕緣局部過熱在線監測裝置
鹽鍋峽水電廠計算機現場監控與管理信息系統
楊新宇教授(博士生導師)
1、研究領域或方向
無線網絡技術
流量工程與網絡行為學
計算機安全
2、教育背景
1995 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系,獲學士學位
1997 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1 年6月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系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1 年9月至2003 年10 月在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參加研究。
3、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網絡流量的DDoS 安全防御體系與關鍵技術研究”
微軟亞洲研究院基金“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的DoS/DDoS 防御關鍵技術研究”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網絡流量異常行為預測研究”
“985”二期子項目“基于網絡預測的MPLS 約束路由的研究”
西安市科技攻關“基于wireless sensor 的井下人員設備監控追蹤系統”
“網格安全的建模與實現技術”
“陜西省扶貧辦公室電子政務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在職博士基金“基于流量工程的網絡入侵行為研究”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基于網絡流量的SYN Flood 攻擊檢測、跟蹤及防御研究”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分布式交互仿真指揮訓練系統”
十五863 項目“流量工程與網絡行為學”中擔任課題組副組長和技術負責人
在863 項目“業務流設計”中擔任技術負責人,該項目經863 專家組打分為Ab
4、獲得榮譽
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三次
西安交通大學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
西安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
郵電部863 課題“數據通信綜合管理系統”技術專家組專家稱號
2003 年4 月獲西安交通大學“華為”一等獎教金
2005 年7 月獲陜西省“優秀青年教師”稱號
2005 年9 月獲西安交通大學首屆“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2007 年3 月入選首批西安交通大學“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
2009 年6 月獲西安交通大學“王寬誠育才獎”
入選2009 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5、申請專利名稱:
異類點Ad Hoc 網絡的一種局部拓撲感知方法,專利號:ZL200810018279.0,第一發明人
避免高業務負載Ad Hoc 網絡路由協議失效的方法,專利號:ZL200810236415.3,第一發明人
WINCE 下Ad Hoc 網絡局部拓撲形成與維護方法,專利號:ZL200810236446.9,第一發明人
一種避免沖突的Ad Hoc 網絡介質訪問方法,專利號:ZL200810232703.1,第一發明人
功率異類點Ad Hoc 網絡下一種單信道的源路由方法,專利號:ZL200810232706.5,第一發明人
一種減小動態源路由協議控制負載的方法,專利號:ZL200810232702.7,第一發明人
Ad Hoc 網絡中一種輕型位置服務實現方法,專利號:ZL200810236512.2,第一發明人
一種解決異類點Ad Hoc 網絡隱藏終端的方法,申請號:200810018282.2,公開號101321122,第一申請人
一種基于鄰居協同監測的ad hoc 網絡蠕蟲檢測方法,申請號:200810236407.9,公開號101442413,第一申請人
Ad Hoc 網絡中數據包的一種路由轉發方法,申請號:200810232686.1,公開號101437303,第一申請人
功率異類點Ad Hoc 網絡的一種松散虛擬分簇方法,申請號:200810232705.0,公開號101437304,第一申請人
6、主要發表的論文題目:
Shusen Yang, Xinyu Yang, Chao Zhang, Evangelos Spyrou, Using Social Network Theoryfor Modeling Human Mobility, IEEE Network, September-October 2010, Volume: 24 Issue:5, pp: 6-13.
Yuefeng Huang, Xinyu Yang, Shuseng Yang, Wei Yu and Xinwen Fu, A Cross LayerApproach Handling Link Asymmetry for Wireless Mesh Access Networks, IEEE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accepted.
Wenjing YANG, Xinyu YANG, Shusen YANG, Dongxu YANG, A Greedy-Based Stable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Ad Hoc Networks, accepted.
Xiaojing Fan, Xinyu Yang, Wei Yu, Xinwen Fu, HLLS: A History information based LightLocation Service for MANETs,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ICC 2010), pp: 1-5.
Wenjing Yang , Xinyu Yang , Shusen Yang, A Stable Backup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LinkLifetime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Ubiquitous Computing, Systems, Services and Technologies, 2009. UBICOMM '09, pp:202-207.
Wengjing Yang, Xinyu Yang, Chiyong Dong, Shusen Yang, Interference- andBandwidth-based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ICIS 2009, pp: 560-565.
Xinyu Yang, Wenjing Yang, Shusen Yang, Link Change Rate for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Computing, 2009. WiCom '09, pp: 1-4.
Xinyu Yang, Yuefeng Huang, Wenjing Yang,A Dual Channel Mac Protocol for providinghigh spatial reuse and channel efficiency, ICISE2009, accepted.
Shusen Yang, Xinyu Yang, and Huijie Yang, A Cross-Layer Framework for Position-BasedRouting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in Heterogeneous Mobile Ad Hoc Networks,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Volume: 42, Issue: 1-2, pp: 29-46, OCT 2009.
Shusen Yang, Xinyu Yang, Huijie Yang, A Location Service Protocol for HeterogeneousMobile Ad Hoc Networks with Sparse Powerful Node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Mobil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2008.9, pp: 1-7.
Shusen Yang, Xinyu Yang, and Peng Zhao, Data packet header overhead reduction for DSR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Networks(ICWN'08), 2008.7. pp: 540-544.
王軍博士
1、研究領域或方向
振動傳感分析信號處理
傳感網通信
傳感網通信加密
2、教育背景
1984年,北京大學物理系,學士
1987年,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碩士
1989年-1992年,英國牛津大學材料系,高級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從事人體活細胞聲學特性定量測量的研究
1996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醫學工程,博士(Ph.D.)從事醫學超聲信號的信號識別及信號壓縮的研究
3、主要工作經歷
1996/07 – 1999/06,飛利浦美國加州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Senior Scientist),從事超聲信號處理技術研究
1997/11 – 1999/09,中國科學院聲學所助理研究員,從事超聲、振動檢測技術研究
1999/07 – 2001/07,惠普公司顧問(Consultant),Collabria 公司總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主管海量數據處理技術相關產品研發
2002/09 – 2008/08,Secure Data In Motion公司,歷任高級工程師:(Senior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部門主管(Director of Engineering),副總裁(VP of Engineering),主管通信處理產品開發,質量管理,顧客服務
2008/08 –現在,Proofpint公司,部門主管(Director of Security Engineer), 主管傳感網絡通信和加密技術研發和集成
4、論文及申請專利
王軍, "振動分析傳感技術在危險化學品運輸工業物聯網中應用辦法", 中國專利 201010149649.1, 申請日 2010年4月19日
M. Moshfeghi, J. Wang, S. Wong, J. Yu, B. Glicksman, "Personalizing hospital Intranet sites", US Patent 6,076,166, issued 13 June, 2000
Mehran Moshfeghi, Bart de Greef, Hein Hass, Jun Wang, Stephen Wong, James Yu “Personalized Web Presentation of 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s”, HIMMS 98
Stephen Wong, James Yu, Jun Wang, Mehran Moshfeghi, Bart De Greef, Bob Glicksman, Larry Hamel, hein Hass, Fred Prior “Concep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of Intelligent Web based CPR”, (Technical note, June 1997)
” Mehran Moshfeghi, Tony Chou, Hein Haas, H.K. Huang, Bill Lord, Joachim Schmidt, Jun Wang, Thomas Wendler, Stephen Wong, Yuan-Pin Yu, Christian Zellner, “Design of a multimedia system for multi-specialty medical conferences SPIE Medical Imaging, 97
H.K.Huang, S.L.Lou, Edward Sickles, David Hoostrate, Mohammad Jahangiti, Fei Cao, Jun Wang “Technique Issues in Full-Field Direct Digital Telemammography”, CAR’97,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
H.K. Huang, Albert Wong, Andrew Lou, Todd M. Bazzill, Katrine Andriole, JianGou Zhang, Jun Wang, and Joseph K. Lee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Second-Generation Hospital-Interated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ournal of Digital Imaging, Vol9, Nov. 1996, pp151-166
Jun Wang and H.K. Huang, Medical Image Compression by Using 3D Wavelet Transform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Vol. 15, No. 4, pp547-554,1996
Jun Wang and H.K. Huang, On-line Structure Lossless Digital Mammographic Image Compression, SPIE Medical Imaging, Vol. 2707, 1996
H.K. Huang, Albert W.K. Wong, Andrew S.L. Lou, Todd M. Bazzill, Kathrine Andriole, Jiangou Zhang, Jun Wang, and Joseph K. Lee,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Second-Generation Hospital-Integrated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ournal of Digital Imaging, Vol.9, No 4, pp 151-166, 1996
T.C.S Wong., P Whaley., C.S. Ang, K. Soo Hoo, Jun Wang , H.K. Huang, “Interactive Query and Visualization of Medical Images on the World Wide Web,” SPIE Medical Imaging, Vol. 2707, pp. 390-401, 1996
Jun Wang and H.K. Huang,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Image Compression Using a Wavelet Transform with Parallel Computing. SPIE Medical Imaging. Vol 2431, pp162-172, 1995
S.L. Lou, Jun Wang, M. Moskowitz, Todd Bazzill, and H.K. Huang,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Images from Digital Medical Systems,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Vol 19, No. 4, pp369-376, 1995
S.L. Lou, S Wong, H.K. Huang, KP Andriole, Jun Wang. Categorization of Existing Digital Medical System Interfaces. Scar 94, Computer Applications to Assist Radiology, pp240-247, 1995
Moskowitz, HK Huang, Jun Wang, J Allen, e. Sickles, A. Giles, A high Resolution Display System for Mammograms. SPIE Medical Imaging. Vol 2431, pp447-454, 1995
Jun Wang and H.K. Huang Digitization Aliasing Artifacts Caused by Grid Line Patterns on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ystems. SPIE Medical Imaging. Vol 2163, pp243-251, 1994
C. Kimme-Smith, Jun Wang, N Debruhl, M. Basic, LW Bassett, Mammograms Obtained with a Rhodium and vs. a Molybdenum Anode: Contrast and Dose Difference. AJR.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162(6):1313-7, 1994
Jun Wang and H.K. Huang Film Digitization Aliasing Artifacts Caused by Grid Line Patter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Vol. 13, No.2 p375-385, 1994
G.A.D Briggs, Jun Wang and R. Gundel. Quantitative acoustic microscopy of individual living human cells. J. of Microscopy. Vol 172: 3-12, 1993.
Jun Wang, R. Gundle and G. A. D. Briggs The Measurement of Acoustic Properties of Living Human Cells. Proceedings Micro’90 Royal Microscopical Society, pp91-94, 1990
Jun Wang and Ying Cong-fu The acoustics discussion of anechoic halo surrounding the liver tumor in B-mode image. Proc. of the Conference of National Ultrasound in Medicine. Nov. 1987, pp2 (in Chinese)
Jun Wang and Liu Zhong-qi, Development of Doppler ultrasound in recent years. Proc. of the 3rd Meeting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June, 1986, pp308 ( in Chinese)
Jun Wang The acoustics discussion of anechoic halo surrounding the liver tumor in B-mode image. M.S. thesis, Chinese Academia of Science, Institute of Acoustics, 1987 (in Chinese)
馮哲博士
1、教育經歷:
1998年,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學士
2001年,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碩士
2004年,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從事智能機器傳感學習及智能傳感網的研究
2007年,博世北美研究與技術中心,博士后,從事智能車輛上人機智能交互及車輛智能傳感網的研究
2、主要工作經歷:
2001年2月-2005年11月,復旦大學媒體計算與網絡智能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2006年1月—2007年7月,博世北美研究與技術中心,博士后;
2007年8—至今,博世亞太區研究與技術中心,技術經理;定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3、榮譽獎勵
1998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1999復旦大學優秀研究生
2004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4、已申請專利:
Fuliang Weng, Liu Ren, Zhe Feng, Lincan Zou, Baoshi Yan, Zhongnan Sh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odal Input Synchronization and Disambiguation (多模態輸入同步和消歧的方法與系統), 2009年申請,美國專利局編號12/406,661;
Fuliang Weng, William Chang, Baoshi Yan, Zhe Feng.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Interactive Systems from a Formalized Description Language (從標準化描述語言自動生成交互系統的方法),2007年申請,美國專利局編號11/936,644 (20090119586)
Fuliang Weng, Feng Lin, Zhe Fe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puting or Determining Confidence Scores for Parse Trees at all Levels (在所有層次上計算語法分析樹可信度的方法與系統),2007年申請,美國專利局編號11/881,464 (20090030686)
Fuliang Weng, Zhe Feng, Qi Zha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gressively Selecting Features from a Large Feature Space in Statistical Modeling (用統計方法建模時從海量特征空間中選取特征。
<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